郭全刚 文 紫椿 图
我们钓鱼人扬竿垂纶的大好时节已然来临,在亲近自然、放松身心的基础上,对钓获当然也是有所追求的。本期特别策划将为您介绍几种鱼类的习性及相关知识,助您知己知鱼,百战百胜。
鲻鱼,民间叫法较多,有乌棒、乌头、乌鲻、白眼梭、九棍、葵龙、丁鱼、黑耳鲻、棰鱼等等。
鲻鱼体较长,前部近似圆筒形,后部侧扁,整体呈棒棰型。头略成半圆三角形,俯视宽扁,两侧微微隆起。吻宽短,口端下位,两颚具有绒毛状细齿。眼大,眼圈黑色眼睑白色。
鳃孔宽大,鳃耙细长。两背鳍短且相距远。尾鳍大呈叉形,上叶稍长于下叶。体腔大,腹膜黑色。头部为大圆鳞,触碰极易脱落;体鳞为栉鳞。体、背、头部呈青灰色,腹部白色,体侧上半部有几条暗色纵带。
鲻鱼外形与梭鱼极其相似,因此常有人将其混淆。其主要区别是鲻鱼头大而短,体肥短;梭鱼头小而尖,体瘦长;鲻鱼眼圈大而内膜与中间带呈黑色,梭鱼眼圈小而眼晶液体呈红色。
鲻鱼在海洋中属于中小型鱼类,成鱼体长一般为30~40厘米,重1~4斤,多年生5斤以上,最大体长可达80厘米,重达20斤以上。鲻鱼肉质发白且细嫩,味道鲜美,营养丰富,尤其以春季和秋季的鲻鱼最为肥美,特别是冬至前的鲻鱼,鱼体最为丰满,是常见的海鲜佳肴。鲻鱼很早就已成为王公贵族的高级食品之一。
鲻鱼,具有粗生、杂食、快生、病少的特点,还是咸、淡、浑、清水都能生长的鱼种,是鱼类中较好养殖的品种,早被联合国农粮组织推荐为世界海淡水养殖的几大鱼类之一,我国沿海渔民很早以前就把它当成养殖的主要对象鱼。近海一带钓鱼人也喜欢钓它。
鲻鱼在世界上分布极广,遍及热带、亚热带、温带水域。鲻鱼种类较多,仅我国就有20多种。鲻鱼虽属于海洋性鱼类,但对盐度的适应范围很广。
在海水、咸淡水、清水、浑水均能正常生存,有些种类能完全适应淡水生活环境。我国从南到北的近海和通海河流湖泊都有其分布。
在温度适宜时,未成年的个体小的鲻鱼愿意在水体中上层活动,尤其是小鲻鱼更愿意到水体的表层水域活动觅食。
成年个体大的则在水体的中下层活动。其摄食时,既可到水体的底层又可到水体的中上层,但大个体几乎都在水体底层摄食。所以,钓友在钓小鲻鱼时可钓半水,但钓大个体的鲻鱼要钓底。
鲻鱼属于广温性鱼类,在3~35℃水温下都能正常生活,尤其是18~25℃水温,是其最活跃的水温,而近岸海水、内湾和河口水域水温升高快,立夏到秋季水温会达到20℃以上,它们都会到浅海、内湾和河口水域生活,尤其是咸淡水的交汇处,水底多泥沙多淤泥的水域。
尤其是小鲻鱼对光线非常敏感,具有喜强光的特性,夜晚港口、码头有光亮,更会吸引鲻鱼的到来。
无月亮的夜晚,只要在海边用强光照射,即可吸引成群的小鲻鱼到来。
尤其是大个体的鲻鱼,更愿意在水底有坑坑洼洼的高低不平的水域活动。
鲻鱼为典型的洄游性鱼类,每年春季会由深海游向近海或河口水域栖息活动,深秋又会逐渐游回到海洋深处越冬。
荤主要是多毛类动物食物(如沙蚕、海蚯蚓、蛤蜊肉等等)以及浮游动物比如摇蚊幼虫等等;也会摄食鱼卵、活的小鱼小虾等等。
素饵主要是含有腐殖质多的有机食物如青苔和藻类,人工饲养也会摄食米糠、麸皮、豆渣之类食物。鲜主要是上述活的动物。
腐主要是上述这些死亡的动物,它们也会摄食。鲻鱼对水体的浑清适应性较强,浑清都能生活得很好,因此多在水底多淤泥处活动,因淤泥处的有机腐殖质、摇蚊幼虫、多毛类动物(比如沙蚕)食物比较多。
小个体鲻鱼喜欢摄食水中的漂浮物;大个体的鲻鱼愿意在水底河床刮食青苔、摄食沙蚕、小虾和有机腐殖质等食物。钓友使用单钩或串钩挂沙蚕、小虾,钓半水,或钓底,都可以轻松钓获它。
钓鱼中发现,鲻鱼对气味较为敏感,尤其是腥味偏臭的味道,更能吸引鲻鱼的到来,尤其个体较大如1.5斤以上的鲻鱼,这是笔者多次使用糟食垂钓中发现的现象。
钓友配制鲻鱼糟食钓饵时,要注意饵料要含有偏腥臭的饵料味道,比如配饵时要适量加一些鱼骨粉或虾粉。笔者通常是在二斤的主料中添加二至四两的鱼骨粉或虾粉配饵即可。
从黎明开始到上午9点之前,是鲻鱼摄食最为活跃的阶段,而后摄食明显减少,到下午4点以后又进入摄食的活跃期,可持续到晚上9点以后。所以钓鲻鱼要选早和晚。
三、性情活跃、急躁,但出水易死
适温季节,尤其是个体较小的鲻鱼常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,性活泼,常常会在水面上跳跃;性情比较急躁,出水后不停地蹦跶,但不长时间就会死亡。
鲻鱼是典型群居性鱼类,多数情况下,大小几乎相同的会在一起,少则几十条,多则几百条。所以,钓友感到,鲻鱼不来则已,一来就是一大群,而且大小相差不多。
笔者在钓鲻鱼中多次遇到,而且单就使用串钩不讲,但就爆炸钩而言,一次上两条三条都很正常,最多一次是四条,几乎脑袋都挤在一块了,而且基本一样大,但超过1.5斤以上重的一般都是一条。
野生鲻鱼三年性成熟,主要是在海洋深处多礁石或有暗礁的水域处产卵繁殖。鲻鱼的繁殖期在我国是在冬季,延续时间较长。进入10月底鲻鱼就会游向海洋中的深水处,在水温20℃以上的水域寻找繁殖点。
至第二年2月底,基本繁殖完毕,开春后幼鱼就会本能地游向近海和河口水底多泥质的水域。有些内陆湖泊由于种种原因,不能游回大海导致长期在内湖生活的鲻鱼,也会提前到秋季在内陆湖中繁殖。■
广告
请扫码关注